農業和我們的生活講座心得
經濟系 一年級 100211051 詹佳穎
這次講座是由東華大學環境學院的副教授──蔡建福教授來和我們分享花蓮好事集的緣由、市集的相處模式以及自我驗證的方法,蔡建福教授是好事集的發聲人,主要是為花蓮好事集推廣出更多有關鄉村發展的文化,也為那些辛苦耕耘的農民們找到更好的出路,避免被其他較大型的中銷商或賣場給剝削,而他想為花蓮這個城市擴展出不同於其他鄉村城市的文化,為花蓮添加更有意義的事情,逐漸改變農民的習慣,慢慢建立起市集的信任,做出最好的鄉村發展,真誠並努力實踐的踏出每一步能幫到市集的步伐,希望花蓮能夠擺脫鄉村〈 Countryside 〉身為邊陲地帶的觀念,開始讓農民們也漸漸重視生態、休閒、文化等等各種鄉村的文明。蔡教授的演講主要著重於由他自己所做的農夫市集上,農夫市集是由生產者為賣家,利用面對面的對話,擁有資訊對稱的良好環境,以及雙方互相信任的態度,讓消費者和賣家建立起微妙互信的關係,製造出雙雙獲利的美好市場,也因為花蓮好事集就是擁有這樣的信任關係,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而蔡教授為了使執行時能夠擁有更好的效率,進而發展出自我驗證的方法,透過消費者的觀察、專業員的審查以及同行的農民們的核對之後,才能正式的在好事集這個市場上販售,這樣重視許多不同層面的關係讓好事集逐漸被政府所挖掘,也使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有機食品在此販售,慢慢的有機食品替代了許多不良灑大量農藥業者所生產的蔬菜水果,讓我們更朝向健康營養的生活。
我認為花蓮好事集就如同蔡教授所說是個小型的市集,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態度所產生出來的默契,進而購買生活所需的物品,但是這是個不接受跨國貿易和大型超市賣場的小型行銷手法,經由外送的服務或者蔡教授到處去公司推銷,還有學校的自助餐等等,這些都只能算是小小的收支金額,雖然生產者生產出的是比平常更加高貴的有機食品,是能夠讓大家都能夠充分補足營養的食品,但由於小金額的收入不能足以支付所有農民們的生活,因此我有個小小的建議,可以和其他有機市集培養好的感情、互相聯絡,聯合大宗的地主生產者,盡量不要受到政府或有心人士的公司所給的金錢誘惑給制住,做出大型的聯合市集運送到各個地方,這樣的成本也比中銷商或大營業廠商來的少,所賺的盈餘也會比較多,並且還能使各個不同市集的文化共同融合與擴展,讓有機食品能在市場上發出光彩,讓那些會傷害人體的農藥商品被淘汰在蔬菜水果市場中,這樣地球不會受到汙染而農民們的生活也會過的越來越好,不會再出現有人壓迫他們所販賣的金額,這樣的市集為大家奠定出美好的開始和文化的發展,從事農耕的農民們休閒時不再是圍繞在一起、群聚聊天,而是為鄉村製造出更道地更多元的文化。
花蓮好事集:好人多的地方,總會有好事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