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背景:塗鴉童年的成長
我是何品潔,目前大二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組,居住在桃園市,我出生在一個歡樂的家庭,家庭成員有爸爸媽媽妹妹跟一隻貴賓狗,和家人和諧的相處模式,培養出我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做人處事的道理,他們永遠堅守一個原則「品行比學業更重要」,父母也經常對我告誡為人要忠實,並且保持一顆善良積極的心面對生活大小事。
二、個人特質:自信與感性
待人處事客氣有禮貌,樂觀開朗的性格使我隨時保持好心情與好脾氣,樂於幫助他人,也是朋友最佳的傾聽者,更是同學最佳的合作伙伴。同學總說在我身邊能感受到我活潑歡樂的氛圍,和我合作也比較沒有緊迫逼人的沉重壓力,我也總是能把我樂觀積極的心傳達給我的組員,也和我一樣擁有一顆熾熱的心。一個人的成功,除了靠自己努力之外,也需要別人的幫助,在一次次的人際互動中,我漸漸培養起了待人圓潤和處事圓滑的特質,我相信這對於建立良好人際關係能有相當大的幫助。
在成長歷程中,我喜歡思考,會嘗試去瞭解因果的關係或事物的來龍去脈,不論在專業學科、或是團隊活動當中,我均嘗試透過不同的事件訓練本身的邏輯思考能力。同時,在思考事件的時候,我也會試著結合本身所學與環境條件,提出整合性的分析,加強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與整合能力,這些能力使我在大學中如魚得水。
三、求學經過:甜美苦澀的歲月
求學過程中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父母精神上與經濟上的支持,讓我能安心的發展多方興趣。從小父母總告訴我:「唸書是自己的本分,也是自我負責的表現」。雖然他們沒有給我課業的壓力,但我並不因此而鬆懈,反倒自我要求,盡一己之力,即使成績並不十分突出,卻也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從小到大在學校中,很幸運的我遇到許多優秀的教師與親切的同學,讓我在各階段的求學歷程中能滿載而歸。
(一)高中階段
高一上學期,我擔任輔導股長,第一次擔任輔導股長的我,對這份新職務非常的陌生,但經過半年的時間,我終於明白原來擔任輔導股長也不容易。輔導股長的工作雖然不像班長、衛生股長…等幹部們的工作那樣繁忙,但也要時常跑到各處室拿資料給同學,或是當輔導室要做心理及性向測驗等等,常令我勞動得氣喘如牛!諸如此類的例行公事之外,漸漸的有同學開始想要和我訴說他們的煩惱和心事,偶爾的下課時間同學會坐在我的座位前方向我訴苦,而我也盡全力的當他們的垃圾桶,我也漸漸的開始學習如何安慰他人以及傾聽他人的苦衷,雖然我可能幫不上什麼忙,但仍鼓勵同學們把心事說出來,且陪伴同學度過難關,這樣他們心裡就能舒服一些,壓力也就能減輕一點了。我認為班級是一個小社會、也是一個小家庭,想想過去我們一起互相扶持,那種團結的心,真的非常踏實!以上的種種經歷,使我深刻的了解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二)大學階段
我的大學階段非常特別,大一我是透過徵選面試錄取了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人力資源組,讀了一年後發現我在人力資源發展這領域深感興趣,於是在升大二的暑假我報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組,最後也順利就讀,所以我對人力資源是非常有興趣
在大一就讀文化大學時我學習管理學、心理學、勞工關係與社會保障,讓我對勞動領域有初步的了解,平時我會利用課餘時間去圖書館複習上課的內容和尋找跟勞動領域或人力資源有關的書,當時我接觸到組織理論與管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是在探討組織結構設計與組織發展的連動關係,如何避免組織產生過多的科層成本,以及在跟其他組織聯盟合作的過程中要怎麼避免交易成本。
大二就讀的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在過去這一年裡讓我對人力資源發展這領域有更專業的了解,系上老師教導我們組織學習、知識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社會科學研究法等等,那麼在上組織學習的過程中,我閱讀到彼得聖吉寫的第五項修煉,五項修煉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另外上課老師與我們分享第六項修煉應是知識管理,在聽同學報告的過程中,也確實了解到知識管理對一個組織發展變革的重要性,各組報告的案例解析,每一間公司都對人才管理以及線上學習平台系統有著很深的鑽研,努力提供員工好的學習發展與升遷制度。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老師帶我們去新竹就業中心的賈桃樂學習主題館參訪,那個機構運用科技互動體驗設施以推動終身職涯結合就業服務,再由專人專業服務協助民眾可以自我學習、增強就業力及職場軟實力,讓民眾能夠做好求職前的就業,那次參訪我聽著導覽員的講解讓我對就業促進、職涯發展有深刻的印象。在社會科學研究法課程裡我學習到調查方法及樣本數如何採取,課程中包含三次的SPSS實作課程,讓我對統計軟體有近一步的認識,更知道進行研究後蒐集到的資料要如何應用。終身學習方面也了解到如何策劃一場終身學習活動和社區大學的轉變發展等等,認識到組織在人力資源發展這一環節中,終身學習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這次參與人力資源職業技能訓練營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無領導小組及HR職場問題診斷與因應。無領導小組討論讓我打破一個迷思,在於其實無領導不是要在討論過程中選出一個領導者,而是要發現誰具備領導的潛質,這個討論重點在於成員對團隊的整合能力、領導力及創新想法,以及在討論過程中能不能確實掌控時間和對組員的協助,我認為這樣子的活動非常適合用在員工的教育訓練上,因為主管可以藉此次活動發現哪位成員可能是團隊中的重要角色。另外HR職場問題診斷與因應的課程內容非常實務,老師找了幾個個案教導我們如何以理論基礎來解決個案中的問題,首先是要先準確理解個案的發生原因及問題,再結合選、用、育、留相關知識或決策法,例如:8D法、DMAIC法等等,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學習完這堂課讓我明白怎麼將理論與實務準確結合,讓組織成員認為這個解決辦法是有理論基礎在背後支撐的而不是一些天馬行空的方案。